水车,是一种古老的灌溉工具,在客家农耕文明史册上占有重要一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赣南农村还经常使用水车,尤其遇上天旱时,水车更是大派用场。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仅上犹一个县就有650辆高车,还有不计其数的龙骨水车。
曾经,南康三江乡章江边的连组高车,可灌溉千亩粮田。
那时,每逢农忙季节,小河边、溪水旁、涧潭侧的水车,有节奏地转动着,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仿佛日夜吟唱着一支古老的歌谣。 客家先民南迁赣南、闽西、粤北等地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先进耕作技术带到了南方并因地制宜加以创造性改良,其中就包括将水从低位提到高位的汲水灌溉技术。赣南山高溪多,田块高低错落,水车一经使用,便很快推广开来。 1955年,赣南日报记者(右)在兴国县原杨澄乡与农民一起踩水车,体验农耕生活。
1956年,于都县农民接力脚踏水车提取贡江水抗旱。
水车主要分高车与龙骨车两种,龙骨车又分脚踏水车和手摇水车。 高车又叫筒车,由木质车轴支架、藤轮箍、篾织叶片等组成,大的直径有十几米,小的直径也有三五米,固定在用石筑起的溪旁隘上。其形状如一只巨大双层车轮,自轴心安插并排轴条,向外辐射,轮缘装有叶板,以利水流冲推,并等距离斜挂长方形水斗或竹筒。当叶板受到从引水沟流来的急水冲击后,带动整个水车转动,水斗(筒)也同时注满水,车轮悠悠转动,将一斗(筒)接一斗(筒)的水提升至轮顶倾入水槽,汇成一股源源不断的渠流,昼夜不停地灌溉农田。有的大水车能够灌溉三四百亩农田,如果四五个大水车组合在一起,甚至可以灌溉上千亩。
1955年,兴国县农民积极投入农业合作化运动,社员们将送来的龙骨水车折价入社。
手摇水车更为轻便,单人即可操作。
高车提上来的水通过导水槽引入农田。
水车巧用自然之力,简便实用,提水成本低,而且没有污染,颇为客家人所钟爱。 龙骨车是一种需要使用人力的木制水车,主要用于应急灌溉和抗旱,有时也用于汲水干塘。它长长的水槽中,有一长串木制叶片,各块叶片之间以脊椎状木榫相连接,形似龙骨,故名。脚踏水车要配以立架,一般是两人扶立架上,用脚连连踩踏车头转轮,车头转轮滚动,中间木齿牵动龙骨,节节叶片将水压入水槽并带上车头流出。脚踏水车多用于较平坦的盆地和塅田。手摇水车只在车头装上摇把,较小较轻便,拆装简易,多用于山垄田。 高大的水车和洗衣的农妇,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画卷。
为了提高汲水效率,高车上侧多会筑潭库水,潭清岸绿,环境优美,往往是大姑娘、小媳妇喜欢聚集的地方,她们在水车旁的青石上一边洗菜涤衣,一边在悠悠水车声中谈笑嬉闹。这情景,勾勒出一幅亦静亦动、如诗如梦的田园画卷。
崇义县上堡梯田景区的水车,既保留着灌溉功用,又发挥着景观效用。
如今,随着现代化灌溉、抗旱设施的推广普及,水车作为农耕工具来使用已越来越少,只在个别山区仍发挥着它的原始功用,但作为一种农耕文明的留存,却在众多旅游景区可以看到。崇义县上堡梯田景区,保留使用着水车的灌溉功能,上堡梯田由水车等组成的灌溉系统入选了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景区内,流水潺潺、水车轻转,既直观呈现水车的灌溉原理与作用,又勾起客家人挥之不去的乡愁记忆,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打卡”。(江涛 李雪明 杨遵贤 黄新明 叶卡 甘燕 记者李传材 文/图)
|